对于固定的“日晷”来说,由于太阳在每天同一时刻的高度都在改变,所以太阳在每天同一时刻留在日晷上的影子长度都会不同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为什么看日晷影子的长度不一样,希望你能喜欢,记得收藏哦

日晷,是指日影,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,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、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 (即晷面)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。日晷可以设计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,让固定的指针产生阴影来测量时间

对于固定的“日晷”来说,由于太阳在每天同一时刻的高度都在改变,所以太阳在每天同一时刻留在日晷上的影子长度都会不同。自己可以做一个实验:每天在同一时刻记录同一个物体阳光留下的影子位置就知道了。

晷针的影子变化规律是什么冬季

晷盘面与地平面(水平面)的傾斜角度为90°-Φ,(Φ是当地的地理纬度)。因为晷针与晷面垂直,所以晷针与地平面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Φ。晷面是平行于赤道的,整个日晷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地球,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太阳周日视运动表现为太阳绕晷针的圆周运动,一天中太阳光始终与晷针垂直作匀速绕转。

日晷计时的原理,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

不管太阳高度如何变化,晷针在晷面上的影子变化都是均匀的。因此,太阳在晷针上投下的影子转动的角度就是均匀的,即每小时15°(与地球自转速度,即太阳视运动速度一致)。这样,晷针影子在表盘上所指示的刻度就能表示当地的真太阳时间。所以它的刻度盘跟现代钟表盘一样,刻度是均匀的。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,每个大格30度代表两个小时。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,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,太阳由东向西移动,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。

日晷计时的原理,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

于是,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,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,以此来显示时刻。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时间用北盘面(朝上的一面)记时,左东右西,日影呈顺时针移动;从秋分到次年春分,则用南盘面(朝下的一面)记时,左西右东,日影呈逆时针移动。而春分和秋分日前后几天,太阳光和晷面平行,难以从晷面上读数,日晷无法使用。

日晷计时的原理,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

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,因此地球在一月初经过公转轨道的近日点,公转速度较快,真太阳日就会短一些。七月初经过公转轨道的远日点,公转速度较慢,真太阳日就会长一些。因此日晷时需要使用修正值曲线(或表格)进行修正才消除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的时间差,获得平太阳时的值。

用日晷计时,一天中影子的长度先变短再变长。

日晷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,又称“日规”。其原理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,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。

在一天中,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。

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。早晨的影子最长,随着时间的推移,影子逐渐变短,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。

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。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,早晨的影子在西方,中午的影子在北方,傍晚的影子在东方。从原理上来说,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,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。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晷针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。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,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,以此来显示时刻。

早晨,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;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(上中天)时,针影位于正北(下)方,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。午后,太阳西移,日影东斜,依次指向未、申、酉等时辰。